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主基調
發布時間:2023-07-07瀏覽次數:次
為什么要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
對長江經濟帶而言,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歷了環境承載力支撐發展、經濟與環境關系相對緊張、經濟與環境關系加劇緊繃、環境承載力接近或達到上限4個階段。
自古以來,長江經濟帶地區就素有魚米之鄉、天下糧倉之稱,而這些美譽都受益于其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漢朝時期,長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溫、地廣人稀、飯稻羹魚”。在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結構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大自然的饋贈。因此,長江經濟帶地區的歷史經濟繁榮與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密不可分,這一時期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得益于環境承載力的支撐。
然而宋代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至南宋后期,沿贛江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南宋末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批南遷,使長江流域人口大增,移民紛紛轉向丘陵山區開荒種地,促進長江流域的大規模開發。人們在山區毀林開荒、刀耕火種,在沿江筑堤圍垸,致使流域被侵蝕,江水渾濁,水災頻發,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由和諧變得相對緊張。
明清至近代,長江流域人口與環境關系更加緊張。人口的增加、膨脹、流動,在推動區域經濟開發的同時,也導致了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明清兩代是垸田發展期,清代中后期以后人類無節制濫墾,使長江經濟帶的人地關系變得越發緊張,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更加緊繃。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更是承擔起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重任,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以2014年為例,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以不足全國20%的土地,創造了全國40%的GDP。但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在這片不足全國20%的土地上,分布著全國30%的石化產業﹑40%的水泥產業,以及武鋼、寶鋼、攀鋼等幾大鋼鐵基地,集聚了全國43%的廢水和35%的二氧化硫排放。水體污染、挖沙干擾、野蠻捕撈,越往長江中上游走,重化工的味道越濃,粗放式排放越普遍。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承載力已然接近或達到上限,成為其持續發展的瓶頸。
對長江經濟帶而言,其經濟發展破壞的不止是環境,還有所賴以生存的原始資本;損害的不止是生態,更是其未來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無疑為沿江地區新一輪增長注射了一支強心劑。此輪經濟發展必然要拋棄以犧牲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探索創新綠色的,未來的經濟發展必然是可持續的,強心劑將會成為新一輪增長的助燃劑。
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面臨哪些挑戰?
一是更高經濟發展需求與已經接近或達到的承載力上限之間的矛盾。盡管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的平均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位居前列,但其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階段。從需求角度看,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全國1/3的人口,但除上海、浙江、江蘇、重慶外,其余省市的城鎮化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較大的人口基數和較低的城鎮化率決定這一地區需求拉動經濟發展的勢頭不會減弱。從供給角度看,長江經濟帶集聚了鋼鐵、石化、汽車等多個工業基地,強大的生產能力決定這一地區有著更高的經濟發展愿望。然而,多年來持續、高速、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消耗了過多資源,排放了過多污染物,致使這一地區環境承載力已經接近或達到上限。
二是沖動的區域發展愿景與不匹配的環境本底之間的矛盾。多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一直是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但其內部各地區的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從經濟總量看,長江上游4個省市經濟總產值占長江流域的22%,中游3個省份經濟總產值占24%,而下游4個省市創造了54%的經濟總產值。從污染排放看,長江流域的廢水23%來自上游,27%來自中游,50%來自下游。需要合理利用區域發展需求,緩解重點區域的環境壓力。
三是短期利潤誘惑與長期環境欠債之間的矛盾。多年來,長江經濟帶粗放的發展方式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因為這種生產方式的短期成本低、企業利潤高、政績見效快。可見,綠色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對原有經濟增長方式的摒棄,也是一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必然會存在陣痛。
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有哪些優勢?
盡管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但是作為全國自然資源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綠色長江經濟帶建設有著先天的優勢與條件。
首先,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擁有較為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2012年,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高出全國水平5個百分點。
其次,環境管理部門對長江流域的嚴格環境規制多年來從未松懈。1996年出臺《水污染防治法》以來,我國積極推進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國家環保部門以及相關部門出臺了多個政策。如2001年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2008年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修訂版)》,2010年的《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2011年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11》等。2014年11月,長江沿岸27個中心城市共同簽署了《長江流域環境聯防聯治合作協議》。上述嚴格的環境規制與合作協議培養了長江經濟帶區域內企業與公眾的環境意識,也在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建設上先行一步。
另外,長江經濟帶擁有全國“兩型社會”試點城市群和若干生態文明示范區,為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打下了良好基礎。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繼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后,國務院還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安徽省合肥市也在全力打造環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此外,江西、云南、貴州等省也被全境納入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建設綠色長江經濟帶要把握哪些關鍵點?
第一,將長江經濟帶確立為中國綠色發展先行區、示范帶,以此推動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促進,走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路子。長江經濟帶已經有兩個“兩型社會”試驗區和若干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但這些試驗區、示范區都是以個別省市為單位而設立的。以省市為單位設立的生態示范區只能針對這些省市的生態環境特點開展,尚缺乏立足全經濟帶的整體觀,這對于作為國家主要空間發展戰略的長江經濟帶是遠遠不夠的。應將長江經濟帶視為整體,全面考慮長江經濟帶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行地位,科學考察長江經濟帶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輻射影響,精確考量長江經濟帶內部各省(市)、各流域區段經濟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中國綠色發展先行帶。
第二,引導沿江產業有序轉移,加快沿江產業分工協作,既要消除長江經濟帶內部的區域差異,又不能轉移高污染產業。一方面,將長江下游地區建設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輕工業裝備產品制造中心、高新技術研發和制造中心。另一方面,將長江上中游地區建設成為專業化農業生產基地、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交通設備制造業基地。通過知識擴散、學習效應、產業轉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合理引導產業轉移,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提質增效升級。這既是對上中游地區經濟結構升級的助推,也能有效緩解下游城市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
第三,強化沿江生態保護和修復,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既要充分利用長江流域的黃金水道,又要謹防長江成為沿江城市的下水道。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長江流域環境規制已經相對嚴格,但與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應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做好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護工作;明確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嚴格控制水資源過度開發;統一長江沿岸的生態保護監測,建立區域聯動的長江流域環境污染共同防治體系;有效利用生態環境容量的有限性和空間差異性對污染密集型產業發展和布局的明顯制約性,解決區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以環境管理助推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工業化、綠色城鎮化與綠色農業現代化,通過綠色化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創新長江流域環境治理體制,創新區域環境管理協調機制,以環保機制創新推動環保體制創新,以環保體制創新倒逼企業污染減排。應盡快建立生態保護應急機制,形成跨行政區的水體污染聯防聯控;促進區段間、城市間生態保護合作,建立避免損害長江經濟帶整體利益的約束機制及受損地區利益的補償機制;區分環境管理底線與上限,實施環境組合管理,將激勵機制引入環境管理,“不達底線、嚴厲懲罰,恰達底線、不獎不罰,達到上限,以退代獎”;確定長江經濟帶動態環境容量,優先削減污染存量,實時調整污染物流量,建立污染物流量管理制度。
第五,加強與“一帶一路”環境管理的協調與對接。長江經濟帶沿線的11個省市中,有4個省市同時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覆蓋地區,分別是上海、浙江、重慶、云南。因此,一方面要認真審視這4個省市在兩個國家空間發展戰略中的定位與作用,避免功能沖突與顧此失彼。另一方面,要統籌長江經濟帶的其他沿江地區,加強與“一帶一路”戰略之間的銜接互動,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環境管理效能。
長江經濟帶沿線的11個省市,不僅是經濟共同體,還是生態共同體,更是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只有優化沿江產業布局,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加大環境監管力度,才能共建長江綠色生態走廊,真正實現江水共長天一色。